梁莉芳在親歷育兒種種情況後,領悟到真正的教養方式並不夢幻,接受自己是會生氣的媽媽,但不等於亂發脾氣。透過生氣反而可以跟孩子練習好好把不舒服的原因說清楚、同理彼此。生氣的練習,也是愛的練習。
梁莉芳在親歷育兒種種情況後,領悟到真正的教養方式並不夢幻,接受自己是會生氣的媽媽,但不等於亂發脾氣。透過生氣反而可以跟孩子練習好好把不舒服的原因說清楚、同理彼此。生氣的練習,也是愛的練習。
曾經,我很羨慕說話輕聲細語的溫柔媽媽,不管處在哪種波濤洶湧的風暴圈,總是能以不變應萬變之姿,化解孩子天翻地覆的情緒。孩子躺在地上大哭、不願起身時,淡定的媽媽能欣賞他的哭姿,語氣裡充滿笑意的詢問:「你還想哭嗎?你要起來了嗎?媽媽抱抱好不好?」有一陣子,伴侶也經常火上澆油的取笑:「妳要不要問問別人家的媽媽,為什麼可以不生氣?」
自己立志了好幾次,不要再當噴火龍媽媽,每次忍不住對著孩子生氣後,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愧疚和自責:「我怎麼又生氣了?」「我怎麼沒有好好控制自己?」擔心自己沒有管理好的怒意,會擺放在孩子心裡,擴散成揮之不去的陰影。(看更多:「溫和且堅定」的教養,為什麼我們做不到?)
在母職與工作間,容易理智斷線
有了孩子之後,打破長久以來自以為好脾氣的認知。我從責備,轉向觀察自己:「什麼時候我會生氣?」以及「什麼時候我特別容易生氣?」學期間的時候,早晨出門前常充滿壓力與張力,趕趕趕是生活的寫照,一邊盤算著通勤時間、路上得完成的工作;一邊催促恍神的孩子換衣服、穿襪子、喝水、吃早餐、收書包。眼看上班就要來不及,如果這時孩子又因為要穿哪件衣服和不穿哪件衣服堅持,往往就成了壓垮媽媽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。(看更多: 5大媽媽情緒地雷關鍵句,千萬別踩呀!)
在母職與工作之間拔河的日常,得錙銖必較、分秒必爭,才不會漏接任何一方。每回看到雜誌封面上神采飛揚、光鮮亮麗的職業婦女,我總會在心裡嘀咕:「這根本不真實啊!」現實生活裡,連為了要讓孩子準時上學、自己準時上班這件小事,都可以讓我變身吼叫的恐龍媽媽,狼狽不堪。
我們教養孩子的方式,一直不大夢幻,很多時候,他撒嬌、要抱抱,在情感上耍賴,是心肝寶貝,但我們也經常告訴他彼此是夥伴關係,需要相互配合、理解和合作。當代的教養強調以兒童為中心的親職實作,認為童年時期沒有滿足的需求,會在日後造成行為問題或是心理創傷。
父母時常壓抑時間、力氣與情緒
我們這一代多半在父母權威的管教之下長大,在吸收西方教養論述的同時,反省兒時的成長經驗,總是戰戰兢兢、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,小心翼翼呵護孩子(脆弱)的心靈。不論是雙薪家庭或是父母一方專職在家,實踐以孩子為中心的親職教養,往往意味著父母得壓縮自己的時間氣力,甚至是情緒。
我想起孩子還小的時候,累積大量情緒和壓力、沒有出口的自己,偶爾會在半夜崩潰大哭,隔天又繼續在孩子面前扮演堅強媽媽的形象。為了提供孩子安全的依附,母親的脆弱,好像得好好被隱藏起來。
媽媽可以生氣嗎?媽媽為什麼不能生氣?看著教養書暢銷排行榜上總是名列前矛的如何拒當獅吼媽,我知道很多媽媽和我有著同樣的掙扎、矛盾和焦慮,希望藉由育兒專家的指導,打破日常循環,渴望成為那身影優雅的(法國)媽媽。(看更多:教養難免會動怒,「5條橡皮筋」就有解)
如何拒當怒吼媽?我沒有因為閱讀哪一本教養聖經,得到答案,而是回到自己和孩子的關係裡笨拙的學習,體認我們彼此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,需要愛、同理、尊重,需要別人、也需要被別人需要。在我們的親子關係裡,我不再將「媽媽生氣」這件事情看待為禁忌。
和孩子一起練習生氣、處理生氣
可以生氣,但絕對不亂發脾氣。每次的生氣,我們都在練習生氣做為一種不舒服情緒的表達;每次的生氣,我們可以練習好好把生氣背後的原因說清楚;每次的生氣,更重要的是練習和好,和擁抱彼此。生氣的練習,也是愛的練習。
即將過6歲生日的孩子,在日常生活的自理,雖然還依賴我們的協助,但在情感上,我們愈來愈能相互照顧。我已經忘記前幾天在早晨的忙亂中,我們為了什麼事情生氣、吵架,匆忙的出門前,沒辦法好好處理彼此的情緒,只能快快的抱抱和好。
那天的晚餐後,孩子一臉嚴肅的跟我說:「媽媽,你早上生氣我。」雖然他還常常搞不清楚中文句子的文法,不過在很多次很多次的生氣練習之後,他知道我們得好好談談生氣的原因、解決生氣的情緒,還有最重要的彼此抱抱。
孩子的爸爸在一旁聽到驚訝的說:「我以為他不記得了(早上的生氣事件)。」是啊!如果沒有被好好面對和處理的生氣,怎麼可能雲淡風輕呢?生氣,不見得總是不好的情緒;生氣,不總是那麼需要避之不及。我們和6歲的孩子,正在學習每個人(包括媽媽)都會生氣,每個人的生氣,都值得被好好對待。